10月29日下午,由人文艺术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九期AI赋能交叉学科沙龙在上川路校区文博楼438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特别邀请金融学院伦晓波、工商管理学院苏靖、人文艺术学院杨青泉担任主讲人,金融学院副院长韩云主持,来自全校各院系的50余名师生参会交流,共同探讨AI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议题。

金融学院伦晓波的报告围绕数字中国战略下数字政府如何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展开。报告先梳理国家战略框架下的选题思路,再创新融合文本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科学系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测度指标体系,深入探究数字政府的驱动效应,论证其通过宏观层面改善数字发展环境、微观层面更好发挥“扶持之手”作用双向发力。这种引领既在微观上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又在宏观上驱动高质量发展,契合数字政府建设目标。研究不仅完善数字化转型测度方法,也为理解数字政府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宏微观路径提供了扎实证据,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工商管理学院苏靖围绕“When Do Managers Delegate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to Generative AI? An Integrated Model Based on Perceived Efficiency, Time Pressure, and Trust Mechanisms”主题进行分享,深入剖析管理者向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授权决策的心理机制与情境约束因素。基于企业管理者的问卷调查数据,苏老师团队构建了涵盖感知效率、信任与时间压力的整合分析模型。研究得出三项关键结论:一是管理者对GAI的感知效率,对其授权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二是信任在感知效率与授权意愿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高效感知需通过信任转化为授权行为;三是时间压力兼具直接与调节效应,不仅会直接削弱管理者对GAI的信任水平,还会负向调节信任对授权意愿的积极影响——在高时间压力情境下,信任对授权意愿的提升作用显著减弱。该研究揭示了效率驱动型理性信任在GAI授权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凸显时间压力作为关键情境变量的约束作用,为企业优化人机协作策略、提升管理效率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

人文艺术学院杨青泉以“人类写作的恒量与变量: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文学类学科发展趋势展望”为题,从人文视角解读AI与写作、文学的交叉融合。杨老师系统梳理了从印刷文化到数字文化的演进历程中,人类写作活动的本质特征与时代变迁,结合高校文学学科与写作学科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深入剖析了写作学、文艺学等领域关于创作主体研究的不同理论路径。在此基础上,杨老师围绕AI技术普及背景下,高校文学类学科如何坚守人文内核、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研究方向等核心问题提出前瞻性思考,为文学类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互动交流环节,参会师生围绕三项主题踊跃提问,就数字政府测度指标的实操性、GAI授权的风险防控、文学创作中AI工具的合理运用等问题与主讲老师深入探讨。三位老师结合研究经验逐一细致解答,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浓厚。

本次沙龙通过跨院系、跨学科的学术碰撞,搭建了AI赋能多学科融合的交流平台,既展现了各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也为师生开展交叉研究提供了宝贵思路,进一步推动了学校交叉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