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棕刷遇上青春:非遗装裱技艺的校园传承课 ——人文艺术学院举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
日期:2025-06-11 10:18:37       作者:人文艺术学院

  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早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穿越纸墨的守护者。6月4日下午,我院特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交通大学文博管理中心档案与文物保护技术顾问、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纸质文物保护研究院特聘专家、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王采琦大师亲临校园,为学生作了题为《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社会贡献》的精彩讲座。人文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尹晓春、副院长何爽及学院学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何爽主持。

  

  王采琦老师从书画装裱修复的发展渊源讲起,系统地梳理了这项古老技艺的发展历程、形制、材料及其特点,并深入剖析了宣纸、绫绢、浆糊等核心材料的选取与制备奥秘。在阐述其社会贡献时,王老师强调,装裱修复技艺不仅关乎书画艺术品的物理存续,更是守护历史文脉、传承审美精髓、延续文化记忆的无声功臣。

  

  在案例分享环节,王老师重点介绍了他担任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会场巨幅画装裱首席顾问期间的经历。气势恢宏的巨幅作品——其尺幅之巨、材质之精、对装裱工艺要求之高,实属罕见。王老师带领团队解决了装裱巨幅画作工艺上的诸多技术难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深厚底蕴与装裱修复技艺的鬼斧神工。

  

  最后,讲座在最具活力的实践体验互动环节达到高潮。王老师及其助手为现场跃跃欲试的师生们现场演示了装裱技艺中最核心、也最考验功底的环节——“托画心”的四种常见方法:湿托、飞托、搭托与封托。这场沉浸式的“托画心”初体验,将抽象的非遗技艺化作了指尖真实的触感与挑战,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到,那些在博物馆中静静陈列的千年书画背后,凝聚着怎样一丝不苟的技艺传承与默默无闻的匠心守护。

       供图:沈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