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师生一行走进富阳,开启《匠人匠心》非遗传承基地研学之旅,探寻传统造纸工艺的魅力,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群山环抱的灵桥镇蔡家坞村,蔡氏纸坊——这座承载着千年造纸技艺的活态博物馆,向年轻学子们缓缓展开了中国传统手工造纸的画卷。当现代教育遇上古老工艺,一场关于文化根脉的对话就此展开。
在富阳竹纸文化与保护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蔡项菲老师的引领下,师生们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造纸文化探索之旅。蔡老师生动细致地为大家讲解非遗造纸文化,从原材料竹子的精心选取,到历经数月的浸泡、高温蒸煮,再到舂捣成细腻纸浆、灵巧抄纸、耐心晾晒,将造纸工艺的每一道工序娓娓道来。在观看古法造纸流程演示时,匠人们手法娴熟、动作行云流水,一张薄如蝉翼、匀如积雪的元书纸在竹帘的翻转间成型,学生们目不转睛,深深被匠人们精湛的技艺所折服。
富阳造纸史可追溯至唐五代,至宋代已因"光滑不蠹、洁白莹润"而名扬天下。明代《富阳县志》记载当地"竹纸出南乡,为邑中生产第一大宗",清代更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的美誉。2006年,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蔡老师的讲解中,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变得鲜活起来:"光绪年间,富阳土纸产量占全国25%,我们的先辈用双手书写了中国造纸史的辉煌篇章。"
随着讲解的深入,蔡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造纸工坊。工坊内,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竹子与草木的清香,一捧竹料、一汪清水,在匠人的手中幻化成一张张细腻的纸张。学生们亲手触摸刚晾晒好的元书纸,指尖传来的不仅是纸张的纹理,更是岁月的沉淀。一位匠人介绍,为了保证纸张的质量,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完成,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哪怕是最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品质。削竹七十二道工,片纸得来非易事。这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每一张纸背后都凝聚着手艺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与心血,深刻领悟到非遗文化所蕴含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在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在AI时代,为什么还要坚持手工造纸?"蔡老师取出一卷竹纸介绍说:"机器纸寿命不过百年,而我们的纸能千年不腐。非遗不是古董,而是解决现代问题的智慧宝库。"这让学生们看到了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

夕阳西下,研学团队在纸坊前合影留念。同学们纷纷感慨:"这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文化DNA的传承。非遗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而工匠精神则是其传承的灵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富阳元书纸的传承同样面临着原材料稀缺、年轻传承人匮乏等挑战。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生力军,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此次《匠人匠心》非遗传承基地研学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对传统造纸工艺有了更直观、深入地认识,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正如一位学生在研学体会中所写:"在这里,我触摸到了文明的温度,也看到了文化自信的底气。"
供图:伊力扎提·马尔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