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学院网络教学优秀案例(董斌)
日期:2020-04-08 11:03:39       作者:人文艺术学院

  任课教师:董斌

 

  课程名称:《艺术鉴赏》

  上课时间:2020年3月16日

  学生:少数民族预科生

  教学内容:

  【基本情况】

  《什么是艺术鉴赏》是由人文艺术学院面向民族预科生开设的素养类课程《艺术鉴赏》中的章节内容。本课程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引导探究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课程以超星学习通为教学平台,使用学习通app为主要教学工具,利用网络课程视频、平台即时通讯等手段展开课堂教学。

  课程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进行了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了解艺术与艺术鉴赏基础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及艺术鉴赏基础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题内容,认识到艺术的概念及与艺术鉴赏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意识。

  2.教学方式

  网络课程需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思考大胆对一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体验和领悟,从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什么是艺术鉴赏》的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提问、讨论等形式展开教学,打破教师单向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和学习的空间。

  3.教学构思

  《什么是艺术鉴赏》课堂教学围绕几个中心问题进行探究,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教师“引”和“导”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所产生的一种文明成果。艺术是一种具有审美性的创造活动,艺术鉴赏则是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一种活动。这节课主要是探讨艺术鉴赏与审美性方面的问题。我们将会围绕几个问题展开。

  (1)艺术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文明成果,大家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问题的自主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先由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此问题设计意在通过

  学生的自主讨论与探索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形式与内容,认识到艺术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的角色。

  学生部分讨论内容如下:

  

  教师总结: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人类文明的形式。人类文明可以分为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这两大类文明形式当中,科技是物质文明的一种典型代表,艺术是精神文明的一种典型代表。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因此精神文明也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我们可以说,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因为科技对于人类文明同样重要。

  (2)艺术品和艺术是一样吗?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问题的自主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先由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此问题设计意在通过

  学生的自主讨论与探索让学生理解艺术及艺术品的基本概念,认识艺术与艺术品的关系。

  学生部分讨论内容如下:

                           

  教师总结: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产物,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表达。艺术品则是艺术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成果,这种成果最终要依靠物质的形态展示出来。艺术品是对艺术的物质形态展示。

  (3)艺术欣赏与艺术鉴赏有区别吗?

  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问题的自主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先由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此问题设计意在通过

  学生的自主讨论与探索让学生理解艺术欣赏与艺术鉴赏的差异,理解艺术鉴赏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学生部分讨论内容如下:

   

  教师总结:大家通过课程视频学习,可以了解到艺术欣赏与艺术鉴赏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艺术欣赏是“外行”,关注的是艺术的呈现形式是不是好看;艺术鉴赏是“内行”,关注的是艺术的内在审美性、社会性和意识性。鉴赏是对艺术作品进行一种审美的分析与思考,也是对艺术活动的一种参与。因此,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分析和理解,是艺术鉴赏这一活动的主要内容。

  4.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中心的引导探究教学方式,在围绕课程主干知识的前提下,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在网络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开放度,合理的处理好“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关系。既要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的讨论、投票、群聊等功能,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倾听者、处理者,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进行帮助、引导,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双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和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探索与创新】

  由于网络授课的特殊性,教师无法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即时了解;线下授课的方法与方式完全不适用于网络课堂。在此情况下,本课程根据网络课程特点对授课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

  1.利用“信息交往”,实现课堂互动

  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线下授课的课堂互动模式。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纯粹的 “信息交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强化师生间、学生间的即时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而实现课堂的互动。

  2.转换教师角色,成为平等对话者

  在网络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无法直观的把控教学过程,但是同样也有其优势所在。由于网络交流的间接性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成为平等对话者,更容易激发学生对课堂互动的参与积极性。

  3.转变语言方式,激发学生对话兴趣

  网络课堂教学中,以理论化的语言进行交流,很难引引起学生的对话兴趣。在教学中通过采用表情包、网络用语等网络化语言表达,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兴趣,快速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

  4.利用平台功能,保持学生注意力

  通过利用超星平台的讨论、抢答、投票、选人等功能,可以很好的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互动环节中学生参与较少的时候,可以利用上述功能快速的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从而保持学生对于学习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

  本次的网络课堂教学,本人通过多种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尝试来适应全新的授课环境。在授课中,对于网络课程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与体会。

  网络课程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即时传达、易于多方交流、学习资源丰富等优势,充分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积极对话,同时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上述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让教师把控教学过程,并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次的网络教学是初次尝试,为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人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于课程的反映普遍较好,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生部分学习反馈情况见附图)。本人将会根据学生的意见在后续教学中进行及时调整。

  学生部分学习反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