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上海绒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月16日人文艺术学院荣幸邀请到了上海绒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包炎辉先生,在上川路校区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举办一场主题为《针尖上的油画——认识上海绒绣》的精彩讲座。
人文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陈嵩莉、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何爽,教师代表以及2024级少数民族预科班全体学生参加。讲座由人文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陈嵩莉主持。
包炎辉先生的讲座从上海绒绣的发展历史开始,介绍了这一技艺起源于欧洲,传入上海之后,在上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海派绒绣。上海绒绣以其丰富的线色、多变的针法、灵活的绣法和优美的效果,被誉为“东方油画”。它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承载着上海城市记忆的艺术品。
包炎辉先生分享了自己的事业历程,从上海红星绒绣厂的厂长到创立上海绒绣洋泾传习所和上海黎辉绒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绒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绒绣艺术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将绒绣从画框中解放出来,为传统绒绣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讲座中,包炎辉先生还深入探讨了绒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一系列珍贵的历史照片,向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展示了他为香港回归、尼克松访华等重大历史事件精心制作的绒绣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每一件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难忘的历史故事。更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所,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最后,包炎辉先生希望在座的学生们,要积极投身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和传承,包括绒绣在内的非遗艺术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这次讲座,同学们不仅对上海绒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认识。包炎辉先生的讲座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传授,更是一次文化的启迪,让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绒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供图:黄涵